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学习笔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编辑整理:浙江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大 中 小】
新闻作品是纷法复杂、变化万千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新闻作品的作者的立场观点不同。对客观事物认识和把握的程度不同,对事物就有不同的选择。即使对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往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给子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写出社会效果截然不同的新闻作品。所以、在研究评析新闻作品时,首先要求从政治L对它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中指出:大家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新闻传播手段还不够发达的时代是如此,在新闻传播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更是如此。历史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当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的积极实践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捍卫者,、是中华民族新的时代精神的辛勤培育者。在从事新闻作品研究这一特殊的精神劳动时,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对党和政府的方针、能深刻领会和掌握,做到政治敏锐、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旗帜鲜明,给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字样式,新闻作品有其本身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对新闻作品的分析研究才能做到削切详明,切中要害,恰到好处。
1.真实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背离事实,就是失实,这是我们对于新闻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和力量之所在,所以受众接受新闻时,在心理上,一般说来也首先认定它讲的是真事;人们评价新闻,也是以真实准确作为最基本的衡量尺度,看它是实有其事还是并无此事,是实实在在真实可信还是真真假假似是而非。新闻事业各种作用的发挥,各种功能的体现,首先也是建立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之上的。传播不真实的新闻,是对受众的欺骗和愚弄,它将使人民群众失去对新闻事业的信任,给实际工作和群众生活造成损失,带来危害。
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新闻中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如构成新闻的诸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必须完全真实准确;事情发生的原因、环境、条件和演变的过程、结果等,不能凭空推测猜想;引用的各种资料、数字、背景材料等,必须有根有据,准确无误;人物的思想、语言、心理活动,不能合理想象,任意推测揣摩;不能背离所报道的事实,任意歪曲,强加于人。
二是新闻中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不能夸大缩小,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事实的全貌,完全同实际一致。
三是不仅要确保具体事实本身的准确无误,还要求在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际,也就是说,不仅要注意具体事实的真实准确,还要注意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2.新鲜
新闻具有时间新近、内容新鲜的特点。所谓时间新近,是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现的,而不是过去的,很久以前的;所谓内容新鲜,是指新闻要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以及事物的新发展、新变化,尽可能多地为受众提供富有新意的事实和信息。一项新的正确的、决策,能极大地推动和指导实际工作,加速四化建设的进程;一项新成就,能激发人民群众的信心和斗志,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鼓舞人们去争取新的胜利;一种新的社会风尚,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显示时代特征,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一种新的科技发明,能增长人们的知识,扩大人们的视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经济建设的新领域;甚至一场重要的体育比赛的胜利,也能激发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人们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
时间新和内容新,在通常情况下是一致的,在有些情况下,事实虽不是新近发生的,但由于报道者能紧密结合报道时的形势,抓准新闻由头,也能挖掘出富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如关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报道,是1979年根据中国地震学会提供的确切数据而公开披露的,时间在事实发生近三年之后。但从内容上说,它是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布的新鲜事实,是人们极为关心的欲知而未知的,所以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当然,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捕捉那些两新皆备的新闻事实,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报道唐山大地震这样的情况,毕竟有它的特殊性,是少数的。
3.迅速及时
新闻要快,讲究时效,迅速及时。新闻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时效伴随在一起。形影不离,密不可分。错过报道时机,新闻就会贬值,甚至失夫存在的价值。我国有句俗话,叫“先睹为快”,说人们往往以先看到或先听到某件新鲜事为快乐,这是一种普遍的接受心理。尤其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种信息的快速传递,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越来越重视。几天以前的新闻,“最近”、“……以来”之类表示模糊时间概念的新闻,已越来越不受欢迎了。新闻工作者要积极主动适应这种社会需要,做到“先写为快”、“先传为快”,以快速采写和传播新闻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争分夺秒,毫不懈怠。
如何才算迅速及时,没有硬性的时间规定。一般来说,除广播电视的现场报道和实况转播之外,在客观事实的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总是存在着时间差距的。因为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本源,为根据。从事实到新闻,要经过一个感知、认识、采写和传播的复杂过程。所以,事实和新闻报道之间不可能没有时间距离。问题在于,我们要努力把这种时间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就时效性这二点而言,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其新闻价值越大,时间距离越长,其新闻价值就越小。
新闻要迅速及时,但不是“唯快是好”。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来说,“快”是手段,不是目的。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该快则快,不该快则不快;该报则报,不该报就不报。否则,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往往还会适得其反。
4.具有重要性
新闻的重要性,是由它所蕴含的意义决定的,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重大事件固然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而那些表面看来是写‘小事” 的新闻报道,由于它与群众的工作、生活,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能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兴趣和广泛关注,同样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所以,我们不能把新闻报道的重要性理解得很狭窄。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意义,指导工作、服务群众生活也有意义;使人得到思想上的教益和启发有意义,有助于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也有意义……总之,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报道的题材范围是极为广泛的。
重要性是新闻价值中的一个可变因素。由于新闻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同,作用不同,导致了人们对新闻重要性在认识上的差异。一条介绍农业生产和农村改革的新闻,对农民和农村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而在城市居民眼中就不一定重要;妇女对有关服饰穿着、日用化妆品的报道,普遍感兴趣,给予充分的关注,而男性受众、儿童和老人,则往往兴味索然。所以,在考察新闻的重要性时,不能从少数人的角度出发,而要全面考察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如果一条新闻与广大人民群众关系密切,影响面广,关注的人多,其重要性则是无可置疑的,如关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国内外重大事件、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等内容的报道,都属于这一类。此外,还要考察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新闻的社会作用和价值,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抓住了现实生活中尖锐的、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新闻一旦击中了当前社会上绷得很紧的那根弦.就会对社会生活,对实际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社会需要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来考察新闻作品的重要性,表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以上是就新闻作品的内容而言。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新闻作品也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写作只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手段。尊重事实,如实地陈述客观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作者的立场、观点、意见、倾向,应寓于对事实的选择、安排和客观叙述之中,让读者自己从事实中去领会作者的意图,辨别是非曲直。正如胡乔木同志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所说: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人只是客观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而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的),这样,人们就觉得只是从他那里接受事实,而不是从他那里接受意见了。新闻就是这种无形的意见。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用事实说话这一特点,决定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写新闻应以一种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朴素、客观的叙述性语言为主,不能追求夸张的表达方式或使用加码的形容词。当然,在运用客观手法的同时.在新闻作品中进行必要的解释也是允许的。
新闻语言还必须简练、通俗、生动,力求符合人民群众的阅读习惯,接近大多数群众的认识水平,并易为群众所接受。过去,人们一说到新闻语言,就把它同简陋、枯燥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真正的好新闻,其语言应当是具体、生动、形象,充满情趣,洋溢文采,富有可读性的。
在谋篇布局上,新闻作品也有自己的特点。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消息,一般由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部分构成。但是,这不能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框框。文章的结构方式,大体则有,定体则无,一切要从有利于准确报道事实,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有利于读者阅读接受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界提出了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写视觉新闻之类的主张,更是对新闻写作规格化、模式化的大胆突破,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拓宽了新闻写作的思维空间。
至于通讯、特写等新闻文体,在严格遵守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一原则的前提下,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样,文学的、政论的,乃至影视艺术的手法,都可以适当地借鉴吸收;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可以穿插运用,使新闻作品自然灵活,情文并茂,丰富多彩。在风格上,新闻作品也应力求多样化,或庄重含蓄,或高昂激越,或清新明快,或风趣幽默。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努力向活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积极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
上面所说的有关新闻写作的规律和特点,既是对新闻作品的要求,同样也是研究者在分析评价新闻作品时,必须熟悉和掌握的。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中指出:大家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新闻传播手段还不够发达的时代是如此,在新闻传播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更是如此。历史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当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的积极实践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捍卫者,、是中华民族新的时代精神的辛勤培育者。在从事新闻作品研究这一特殊的精神劳动时,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对党和政府的方针、能深刻领会和掌握,做到政治敏锐、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旗帜鲜明,给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字样式,新闻作品有其本身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对新闻作品的分析研究才能做到削切详明,切中要害,恰到好处。
1.真实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背离事实,就是失实,这是我们对于新闻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和力量之所在,所以受众接受新闻时,在心理上,一般说来也首先认定它讲的是真事;人们评价新闻,也是以真实准确作为最基本的衡量尺度,看它是实有其事还是并无此事,是实实在在真实可信还是真真假假似是而非。新闻事业各种作用的发挥,各种功能的体现,首先也是建立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之上的。传播不真实的新闻,是对受众的欺骗和愚弄,它将使人民群众失去对新闻事业的信任,给实际工作和群众生活造成损失,带来危害。
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新闻中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如构成新闻的诸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必须完全真实准确;事情发生的原因、环境、条件和演变的过程、结果等,不能凭空推测猜想;引用的各种资料、数字、背景材料等,必须有根有据,准确无误;人物的思想、语言、心理活动,不能合理想象,任意推测揣摩;不能背离所报道的事实,任意歪曲,强加于人。
二是新闻中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不能夸大缩小,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事实的全貌,完全同实际一致。
三是不仅要确保具体事实本身的准确无误,还要求在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际,也就是说,不仅要注意具体事实的真实准确,还要注意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2.新鲜
新闻具有时间新近、内容新鲜的特点。所谓时间新近,是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现的,而不是过去的,很久以前的;所谓内容新鲜,是指新闻要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以及事物的新发展、新变化,尽可能多地为受众提供富有新意的事实和信息。一项新的正确的、决策,能极大地推动和指导实际工作,加速四化建设的进程;一项新成就,能激发人民群众的信心和斗志,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鼓舞人们去争取新的胜利;一种新的社会风尚,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显示时代特征,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一种新的科技发明,能增长人们的知识,扩大人们的视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经济建设的新领域;甚至一场重要的体育比赛的胜利,也能激发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人们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
时间新和内容新,在通常情况下是一致的,在有些情况下,事实虽不是新近发生的,但由于报道者能紧密结合报道时的形势,抓准新闻由头,也能挖掘出富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如关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报道,是1979年根据中国地震学会提供的确切数据而公开披露的,时间在事实发生近三年之后。但从内容上说,它是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布的新鲜事实,是人们极为关心的欲知而未知的,所以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当然,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捕捉那些两新皆备的新闻事实,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报道唐山大地震这样的情况,毕竟有它的特殊性,是少数的。
3.迅速及时
新闻要快,讲究时效,迅速及时。新闻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时效伴随在一起。形影不离,密不可分。错过报道时机,新闻就会贬值,甚至失夫存在的价值。我国有句俗话,叫“先睹为快”,说人们往往以先看到或先听到某件新鲜事为快乐,这是一种普遍的接受心理。尤其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种信息的快速传递,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越来越重视。几天以前的新闻,“最近”、“……以来”之类表示模糊时间概念的新闻,已越来越不受欢迎了。新闻工作者要积极主动适应这种社会需要,做到“先写为快”、“先传为快”,以快速采写和传播新闻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争分夺秒,毫不懈怠。
如何才算迅速及时,没有硬性的时间规定。一般来说,除广播电视的现场报道和实况转播之外,在客观事实的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总是存在着时间差距的。因为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本源,为根据。从事实到新闻,要经过一个感知、认识、采写和传播的复杂过程。所以,事实和新闻报道之间不可能没有时间距离。问题在于,我们要努力把这种时间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就时效性这二点而言,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其新闻价值越大,时间距离越长,其新闻价值就越小。
新闻要迅速及时,但不是“唯快是好”。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来说,“快”是手段,不是目的。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该快则快,不该快则不快;该报则报,不该报就不报。否则,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往往还会适得其反。
4.具有重要性
新闻的重要性,是由它所蕴含的意义决定的,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重大事件固然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而那些表面看来是写‘小事” 的新闻报道,由于它与群众的工作、生活,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能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兴趣和广泛关注,同样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所以,我们不能把新闻报道的重要性理解得很狭窄。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意义,指导工作、服务群众生活也有意义;使人得到思想上的教益和启发有意义,有助于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也有意义……总之,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报道的题材范围是极为广泛的。
重要性是新闻价值中的一个可变因素。由于新闻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同,作用不同,导致了人们对新闻重要性在认识上的差异。一条介绍农业生产和农村改革的新闻,对农民和农村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而在城市居民眼中就不一定重要;妇女对有关服饰穿着、日用化妆品的报道,普遍感兴趣,给予充分的关注,而男性受众、儿童和老人,则往往兴味索然。所以,在考察新闻的重要性时,不能从少数人的角度出发,而要全面考察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如果一条新闻与广大人民群众关系密切,影响面广,关注的人多,其重要性则是无可置疑的,如关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国内外重大事件、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等内容的报道,都属于这一类。此外,还要考察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新闻的社会作用和价值,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抓住了现实生活中尖锐的、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新闻一旦击中了当前社会上绷得很紧的那根弦.就会对社会生活,对实际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社会需要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来考察新闻作品的重要性,表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以上是就新闻作品的内容而言。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新闻作品也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写作只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手段。尊重事实,如实地陈述客观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作者的立场、观点、意见、倾向,应寓于对事实的选择、安排和客观叙述之中,让读者自己从事实中去领会作者的意图,辨别是非曲直。正如胡乔木同志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所说: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人只是客观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而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的),这样,人们就觉得只是从他那里接受事实,而不是从他那里接受意见了。新闻就是这种无形的意见。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用事实说话这一特点,决定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写新闻应以一种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朴素、客观的叙述性语言为主,不能追求夸张的表达方式或使用加码的形容词。当然,在运用客观手法的同时.在新闻作品中进行必要的解释也是允许的。
新闻语言还必须简练、通俗、生动,力求符合人民群众的阅读习惯,接近大多数群众的认识水平,并易为群众所接受。过去,人们一说到新闻语言,就把它同简陋、枯燥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真正的好新闻,其语言应当是具体、生动、形象,充满情趣,洋溢文采,富有可读性的。
在谋篇布局上,新闻作品也有自己的特点。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消息,一般由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部分构成。但是,这不能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框框。文章的结构方式,大体则有,定体则无,一切要从有利于准确报道事实,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有利于读者阅读接受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界提出了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写视觉新闻之类的主张,更是对新闻写作规格化、模式化的大胆突破,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拓宽了新闻写作的思维空间。
至于通讯、特写等新闻文体,在严格遵守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一原则的前提下,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样,文学的、政论的,乃至影视艺术的手法,都可以适当地借鉴吸收;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可以穿插运用,使新闻作品自然灵活,情文并茂,丰富多彩。在风格上,新闻作品也应力求多样化,或庄重含蓄,或高昂激越,或清新明快,或风趣幽默。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努力向活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积极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
上面所说的有关新闻写作的规律和特点,既是对新闻作品的要求,同样也是研究者在分析评价新闻作品时,必须熟悉和掌握的。
浙江自考网课程中心
浙江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