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考社会研究方法章节考试重点汇总
编辑整理:浙江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9-07-25 【大 中 小】
第一章 社会研究导论
第一节
(一)社会研究:指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
(二)社会研究的特征:
1、目的性
2、经验性
3、理论性
4、社会性
(三)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
1、社会研究的主体
2、社会研究的对象
3、社会研究的内容
4、社会研究的方法
社会研究的主体有:
1、社会研究活动的组织者
2、社会研究项目的委托者
3、社会研究项目的承担者
4、社会研究的资助者
5、社会研究者个人
类别概念是指由具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所构成的一个类别。
集合概念社会研究是指由一些分子所组成的集合体。
组织、社区、国家、社会等概念都是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最大的特征是“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各项社会研究的内容分为五种:
1、现状调查
2、态度调查
3、因果分析
4、预测分析
5、对策研究
第二节
(一)社会研究的目的:
1、探索未知的事物
2、验证不确定的知识
3、扩展已有的知识
(二)社会研究的意义:
1、社会研究的理论性意义
2、社会研究的应用性意义
(三)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
3、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4、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
第三节
(一)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
1、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保证社会研究的客观性
2、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社会研究活动的效率。
(二)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
1、经验性
2、理论性
3、规范性
4、多样性
(三)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1、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2、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
3、社会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中的研究方式,分为:问卷调查研究、实地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
第四节
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1、确定研究题目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收集资料阶段
4、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
5、研究报告的写作和发表阶段
第二章 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1、从研究的性质上看,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2、从研究的目的上看,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3、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4、从研究方法上看,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5、从研究的时间尺度上看,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一)理论研究关注点:在于探索现象之是的因果关系和增加对社会现象内在规律的认识。
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哲学和历史学研究的不同:(简答)
1、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哲学研究的不同主要在其理论抽象的层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
2、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历史学研究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更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二)应用性研究:是指针对现实问题,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经验研究。
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研究目标的不同。
应用性研究的主要类型:社会生活状况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影响评估
第二节
从研究的目的划分,社会研究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一)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期阶段中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
探索性研究通常包括三个部分:
1、实地考察;
2、请教专家;
3、查阅资料。
(二)描述性研究的基本要求:包括描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描述的概括性包含两层含义:
1、描述研究要反映总体状况的一般特征;
2、描述研究也要对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的概括。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
(三)解释性研究:是对于社会现象或事件之间因果关系和研究。
第三节
(一)普查(又称普遍调查或整体调查):是指指在一定范围内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的调查。
普查的主要特点:
1、结论确定
2、资料精确普查的形式比较规范
3、调查项目少
4、工作量大。
(二)抽样调查:按照一定的方法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来进行调查,并通过样本统计量来推论总体情况。
抽样调查的特点:
1、比普查要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
2、抽样调查的内容可以比较广泛和深入,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较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概括;
3、可以将抽样调查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从而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
一般来说,民意测验、市场调查和人口普查都属于横向研究。
(三)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少数个体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的一种研究方式。
个案调查的主要作用:是详细描述某一具体对象的全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个案调查的特点:
1、调查的深入性
2、由于调查对象比较少,因此,个案调查一般比较节省人力和经费。
3、个案调查一般不需要动员众多的调查员,而只需要由研究者或少数经过专门训练的调查人员进行调查,因此调查的质量往往更高。
4、在个案调查中,由于需要深入了解被调查者的各种情况,其调查过程中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往往有较长时间的深入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调查者的主观态度及其语言和行为会对被调查者产生很大的影响。
5、由于个案调查的调查对象很少,并且一般都没有按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因此不能按照统计学的原理来将其调查结果推论到总体。
重点调查:是对某种社会现象比较集中的、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单位进行的调查。
第四节
(一)定性研究:是通过参与观察、深入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并采用分类、比较、归纳、矛盾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获得对该社会现象的总体有较深入认识的一种研究类型。
定性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实地研究。
(二)定量研究是运用基于统计原理和概率论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社会研究中的统计调查和实验研究属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1、定性研究侧重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而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2、从方法论上说,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定量研究属于实证主义范式,其研究方法更接近自然科学。
3、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而定量研究则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
4、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更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上的灵活性、特殊性,实地研究是定性研究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参与观察、无结构访问、个人生活史是定性研究中主要的资料收集技术;定量研究更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抽样调查、内容分析是定量研究中常见的研究方式,量表、测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结构式观察等是定量研究中常见的资料收集方法。
第五节
(一)横向研究(又称横剖研究):是指关于某类社会现象在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里的存在状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
(二)纵向研究:指的是在前后不同的时间里分别对某种或某些社会现象进行调查,收集该社会现象在当时的资料,将这些资料结合起来分析,以描述某种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纵向研究三种不同的类型:
1、趋势研究
2、同期群研究(队列研究)
3、同组研究(追踪研究)
第三章 选题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一)选题:是指社会研究者根据客观需要和自身的研究兴趣及条件等因素来确定研究题目的过程。
研究题目:是指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或解决的问题。
社会研究的选题过程:
1、确定研究题目的内容
2、要确定研究的角度;
3、要确定题目的层次
4、要确定研究的目标。
(二)选题的标准:是指研究者评价和选择研究题目时所采用的一般标准,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标准。
选题的客观标准有:重要性、新颖性、可行性。
选题客观标准中“新颖性”原则体现在:
1、研究领域的新颖性
2、研究视觉的新颖性
3、研究内容的新颖性
4、研究方法的新颖性
选题客观标准中“可行性”原则:
1、研究人员的可行性
2、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3、组织体系的可行性
4、物质条件的可行性
5、社会可行性
(三)社会研究的选题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选题方式分为三类;
1、研究者选题
2、实际工作部门定题
3、学术界选题
研究者选题又分为:
1、纯自主选题
2、申报研究课题
实际工作部门定题分为:
1、上级定题
2、委托研究课题
(四)选题过程包括:了解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初步选择研究题目,论证研究题目的意义,确定研究的范围、层次和内容,以及论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等。
第二节
研究设计:是指研究者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
研究设计最主要的内容:
1、明确研究目的与研究性质
2、确定分析单位和具体的研究对象
3、确定研究方式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1、确定研究目的的层次。
2、在对研究目的层次做出了明确定位以后,研究者还需要对研究项目的具体目的做出分析和陈述。
社会研究的目的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研究性质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二)
社会研究中的分析单位分为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和社会产品等不同的层次。
研究方法的设计包括:
1、确定研究方式
2、选择资料收集方案
3、设计资料分析的方案
确定研究方式有四种:
1、调查研究
2、实验研究
3、文献研究
4、实地研究
第四章 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第一节
(一)社会理论: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对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实质做出的反映。(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社会理论有三个特点;
1、社会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
2、社会理论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能够反映一类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
3、社会理论具有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功能。
社会理论具有解释和预测功能。
社会研究课题有两个方面的来源;
1、来自社会实践;
2、来自理论的发展。
社会理论在社会研究中的意义:
1、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之一;
2、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3、理论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指导;
4、社会理论可以为分析资料提供解释。
(二)社会理论的基本要素有:
1、概念
2、变量
3、概念或变量之间的关系
1、概念: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表述中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
操作性定义:是指用一组实际操作来说明概念的实际含义和使用方式。
概念不仅有质的含义,也有量的含义。
2、变量:是指在经验中可以测量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取值的概念。
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1、是其概率性特点,即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不具有必然性;
2、是社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常常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有程度和方向之分。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还可以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理论的基本形态是理论命题、理论模型。
社会理论目的:
一、是要描述各种社会现象存在和表现的程度;(描述性理论)
二、是要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之间以及多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解释性研究)
三、是要在描述和解释的基础上对未来和未知的领域做出预测。(预测性理论)
根据各种命题所表述的理论类型的不同,分为:
1、简单描述性命题
2、比较性命题
3、解释性命题
4、预测性命题。
理论模型:是指人们在抽象思维的领域中对外部客观现实的各种要素特征及其关系的再现。
理论模型常用的表述方式有:
1、变量结构图示法
2、坐标图示法
3、公式法
1、变量结构图示法的优点有:
(1)它可以包含许多变量
(2)能够较清楚地表示出各个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和影响关系。
变量结构图示法的缺点:它难以表示出各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2、坐标图示法的最大优点是:它能够表示出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公式法是:用数学公式的方式来表述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理论模型。
公式法的基本形式是Y=f(x)
公式法的优点:它可以较精确地反映各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有助于精确的定量分析。
公式法的缺点:往往只能包含少量的变量。
社会理论可以分为:
1、宏观社会理论(又称为一般性社会理论)
2、微观社会理论
3、中观社会理论
第二节
(一)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指在社会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认识论原则。
包括五种原则:
1、经验归纳原则
2、演绎推理原则
3、假设—检验原则
4、统计性原则
5、抽样—推论原则
根据现代统计学的研究,被调查的个体(样本)的情况与总体情况相一致的概率程度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1、总体的同质性程度;2、抽样的随机性程度;3、样本量。
(二)理论建构是指研究者根据经验观察和经验概括而建构理论假设的过程。
(三)理论检验一般分为两个步骤;1、进行命题推演;2、对理论假设命题进行经验检验。
命题推演包括两种类型;1、命题的逻辑推演;2、命题的操作化推演。
经验检验是指研究者按照理论假设中的内容去收集和分析经验资料,以确定理论假设能否被经验资料所支持。
现代社会研究中的理解方法最初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经典论述。
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最大的不同点是,定性研究不需要采用“假设—检验”的研究逻辑。
第五章 抽样
第一节
(一)抽样的理论基础是数理统计学。
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类;
1、非概率抽样;
2、概率抽样。
(二)抽样术语:总体、样本和元素,抽样框和抽样单元,参数值、统计值和抽样误差。
总体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研究总体和目标总体。
样本中元素个数与总体中元素个数的比率,即样本规模与总体规模的比率称为抽样比率。
抽样框中的总体元素又被称为抽样单元。
参数值与统计值之间的差异就是抽样误差。
(三)抽样的步骤有三个;
1、设计抽样方案;
2、抽取样本;
3、评估样本。
第二节
非概率抽样方法:
1、方便抽样(又叫偶遇抽样)
2、配额抽样;
3、判断抽样(又叫立意抽样)
4、雪球抽样(又称网络抽样)。
(一)方便抽样又称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使用对自己最为便利的方法来选取样本。
(二)配额抽样,是根据某些参数值,确定不同总体类别中的样本配额比例,然后按比例在各类别中进行方便抽样。
(三)判断抽样,又称立意抽样。
判断抽样经常被用于以下三种研究场景:
1、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择特别能提供信息的独特个案;
2、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取很难以接近的特殊人群;
3、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取某种特殊个案类型,以便进行深入探究。
(四)雪球抽样又称网络抽样,是一种根据已有研究对象的介绍,不断辨识和找出其他研究对象的累积抽样方法。
第三节
概率抽样有:
1、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
2、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
3、分层抽样
4、多段整群抽样。
(一)简单随机抽样,也称纯随机抽样,是指研究者严格按照随机原则来抽取样本。
(二)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
(三)分层抽样是指研究者先把总体分为若干个同质的层,然后用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方法,从每层中抽取样本元素。
(四)实际进行多段整群抽样,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要决定是多抽群,还是多抽群中的元素。
2、处理群大小不等的情况。 第四节样本规模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抽样精度
(2)总体规模
(3)总体异质性程度
第六章 社会研究中的测量
第一节
(一)测量是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细致的系统观察而把握某种现象存在程度的过程。
测量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五个作用:
1、测量可以使人们客观和精确地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状况;
2、测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
3、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测量,有时候还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的物体和现象;
4、靠一定标准化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
5、测量还能帮助人们观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一)
测量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1、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这就是“概念化”过程;
2、针对需要测量的概念,构造相应的测量工具,这属于“操作化”的内容;
3、用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进行经验观察,这是“资料收集”的任务。
社会测量的第一个环节是概念化。
测量的成功与否,主要靠信度和效度两项技术性指标来评判。
信度,是指使用相同测量工具重复测量同一个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指的是测量的可靠性。
效度,是指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真实含义,指的是测量的准确性。
第二节
概念化和操作化是测量的两个关键环节。
(一)概念化是对概念的含义和应用范围给予清晰说明的过程,即在理论层次上对概念进行名义定义。
进行概念化的原因:
1、是日常生活中,用来指称事物的概念含义经常是模糊不清的;
2、是由于有些测量对象纯粹是一种理论建构,在现实中没有明确的对应物,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定义。
(二)操作化,是把概念抽象的名义定义进一步具体化,使其转化成能从经验上进行观察和测量的变量和指标。
测量层次有四种;
1、定类测量;
2、定序测量;
3、定距测量;
4、定比测量。
第三节
(一)指数与量表是测量抽象概念的常用工具。
量表,是一种将所测量的复合变量的各个方面都按同样的方式将其可取值按一定顺序排列出来的测量工具。
指数是将多个指标整合为一个单一的分数。
(二)建立指数的步骤:
1、指标的选取;
2、指标的加权;
3、处理缺失值。
(三)量表有两种类型;
1、李克特量表;
2、语义差异量表。
罗森伯格量表,是按照总加量表的形式而设计的一个具体的量表它反映了李克特总加量表的基本特点。
语义差异量表,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出来的,主要用来测量人们对观念、事物或他人的感觉。
第四节
(一)信度,是指使用相同指标或测量工具重复测量相同事物时,得到相同结果的可能性。
信度有三种类型;
1、再测信度;
2、复本信度;
3、折半信度。
再测信度又称为稳定性信度,是用同一种测量工具,在两种不同场合对同一群受试者前后测量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是最简单、最直接评估信度的方法。
复本信度是在一个测量中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本来对同一群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时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复本信度又称为等值性信度。
(二)效度是指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的正确性程度。
效度可分为三种;
1、表面效度;
2、内容效度;
3、效标效度(又称准则效度)。
表面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或学术界形成的共识之间的吻合程度,如果吻合程度高,则表面效度就高。
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了被测量概念的全部内涵。
效标效度又称准则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一些能够精确表示被测概念的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效标效度分为:预测效度和同时效度
浙江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