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科心理学(一)资料8
编辑整理:浙江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大 中 小】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
1.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教育环境,形成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其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3.统合性:人格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4.复杂性:(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人的行为表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特征。
5.功能性:(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命运。
人格结构
1.知—情—意系统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是人们都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但每个人在这三大过程中表现各不相同,这种个体差异现象是人格的成分。
2.心理状态系统: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这些状态直接影响到心理活动的差异性。
3.人格动力系统: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稳定水平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世界观等。价值观形成后,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对人格起控制作用。
4.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能力方面,自然科学家表现认知能力强,社会活动家人际交往能力强。气质方面,有人暴躁,有人温和。性格方面,有人正直,有人阴险。
5.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包括:
①自我认识: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②自我体验: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③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当个体认识到某种社会要求后,会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其社会准则,从而激发起自我控制的动机,并付诸行动。
人格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人们在对事物、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1.冲动型与沉思型
是两种特点迥然不同的认知风格。不同人对问题的思考速度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区别。
①冲动型认知方式:特点是反应快,精确性差。面对问题时,急于求成,不能全面分析,不管对错急于表达出来。信息加工策略:整体加工方式,在完成需要做整体型解释的学习任务时,成绩会好。
阅读困难(推理需要细心分辨),常伴学习能力缺失。
但反应既快又准,属于快—正确型认知方式。
②沉思型认知方式:反应慢,精确性高。总把问题考虑周全后,再作反应,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信息加工策略:细节性加工方式。
阅读、记忆、推理、创造能力等方面表现比较好。
但反应既慢准确性又差的,属于慢—非正确型。
2.系列型与同时型
达斯等人提出,认为左优势脑的个体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表现出系列型加工风格;右优势脑的个体则表现出同时型加工风格。
①系列型认知风格特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分析,每一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成立后再进一步考虑第二种假设,一环环地推导出问题的结果。有时间上的前后顺序,其过程如链状。
言语操作、记忆等属于系列型。女性擅长系列加工方式,在言语、记忆功能比男孩好。
②同时型:解决问题过程中,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同时兼顾到各种可能性,才能解决好问题。
数学操作、空间问题依赖同时加工方式
[1]
浙江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