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浙江自考网!网站为考生提供浙江自考信息服务,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浙江省招生考试院为准 登录  网站导航

浙江自考网

自考热线:16657169113

自考办电话 | 在线提问 | 公众号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

编辑整理:浙江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4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法国启蒙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
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

6.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  )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简单和复杂的关系

8.“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
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
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10.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1.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
A.激变论
B.循环论
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

12.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属于(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来自实践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5.有人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生活
D.信息交流

1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9.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0.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
B.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
C.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外来势力侵犯

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
C.它继承了人类的先进文化
D.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22.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  )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国家政权的不同性质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社会形态的发展(  )
A.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完全相同
B.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不受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
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B.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C.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

26.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
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2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人们的思想动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D.剥削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8.下列关于人性的看法,属于正确观点的是(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之初,性本恶
C.人性无善无恶
D.人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29.在价值关系中,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  )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主客体关系的中介
D.只能是价值客体

30.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个人是什么样的,主要取决于(  )
A.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B.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C.他们的个人意志
D.他们的天赋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现代西方哲学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
A.人本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诡辩论
E.科学主义

32.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  )
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D.是不可分割的
E.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3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2005年11月松花江水污染造成哈尔滨市供水危机
B.植被的破坏造成沙尘暴频发
C.彗星的出现造成地球上爆发战争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E.对森林的大量砍伐使生物物种减少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36.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
A.文学艺术等知识因素
B.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C.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D.渗透性因素
E.准备性因素

37.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
A.渔猎社会 B.农业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下列各项属于新的社会阶层的有(  )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D.自由职业人员
E.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3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  )
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资源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E.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4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  )
A.人的本质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D.人的本质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E.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不是超阶级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
42.简要说明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7分)
4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6分)
44.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24分)
45.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2分)
46.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12分)
47.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2分)




浙江自考网课程中心

浙江自考网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

浙江自考便捷服务

浙江自考网微信交流群